9月12日上午,高等教育研究院学术沙龙活动在特教大楼A503举办。刘芳老师作了题为“美国高校专业实践样态的变迁及特征分析 ”的报告。活动由张继明副院长主持。高等教育研究院部分教师和研究生参加了活动。
刘芳老师分析指出,高校专业实践主要涉及两个层面,即专业设置和课程组合。高校专业实践样态是指专业实践表现所呈现的样式和形态,是多样化专业实践的综合反映。基于伯恩斯坦的课程社会学理论,对美国高校专业实践样态的考察发现,美国高校专业实践经历了从 “强分化—弱选择—弱关联”的紧密型样态到“强分化—强选择—强关联”的松散型样态,再到 “弱分化—强选择—强关联”的松散型样态的动态形成过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阶段性特征。美国高校专业实践样态的形成是在与多变的社会环境的互动过程中作出的变革和调整,表现出一种优胜劣汰的趋势并逐步具有多样化的特点。综合来看,不同阶段的高校专业实践样态是内在学术逻辑与外在社会逻辑之间张力支配的结果,是内在知识结构与外在社会建制综合作用的体现。
随后,在场师生们就专业的内涵、专业的设置与评价、课程建设的权力、人才培养模式的变革等问题展开讨论,发表了各自的见解。大家纷纷表示,刘老师所讲内容专业性强、理论知识丰富,引人深思,拓展了大家对于美国高校专业实践样态的认知。
